柳公权与刘禹锡 

作者:和谷    阅读:57人次

唐文宗开成四年(839)秋日,柳公权书《山南西道新修驿路记》。刘禹锡撰文,立碑于兴元(即今汉中)。所谓山南西道,即穿越秦岭的西道,自散关至剑阁一千一百里的驿路。

“关当山川之会,扼南北之交。北不得此,无以启梁益;南不得此,无以图关中。”通过散关达于汉中、巴蜀的散关道,亦是古代秦蜀间早期开辟的交通干道。散关道得名于散关,位于秦岭北侧大散岭。嘉陵江的上源东支流故道水(即潜水)源出散关之南,在故道水源头附近,秦代设故道县。散关道经过故道县并沿故道水而行,因而亦名故道。此道亦称陈仓道,因路北端出入山口处,为秦汉的陈仓县。由于陈仓道与故道在散关衔接为一条路线,于是称其为陈仓故道。

在先秦时期,秦蜀交往主要是利用褒斜道,也可溯故道水、嘉陵江侧畔而上,越秦岭至关中。汉高祖元年(前206),汉王刘邦北伐三秦,由于褒斜道被张良烧绝,汉军由故道北入关中。东汉灵帝时期,武都太守李翕,在今略阳县西北的嘉陵江岸修郙阁栈道,使故道更为通畅。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(215),曹操亲率大军,由故道去汉中征伐张鲁。诸葛亮屯兵汉中沔阳(今勉县),率军由故道北上,围攻陈仓。

唐代中前期,长安、汉中间的故道驿路共一千二百二十三里。其中骆谷路六百五十二里,斜谷路九百三十三里。唐中叶以后,将褒斜道北段路线移于散关、凤州、武关驿间,称散关褒斜道。后世改称连云栈道之北栈道。唐文宗开成四年(839)以后,长安、汉中府间的驿路,改行散关、凤州、武关驿、褒城一线。

开成四年(839),唐朝政府鉴于褒斜道屡修屡毁,乃令山南西道节度使归融在凤州、褒城间另开新路。此次修路北起散关,南至剑阁,散关和褒城间共设十五个驿馆,由褒城经利州(今四川广元)至剑门段,共设十七个驿馆。到了唐代后期,褒斜道路线改至散关、凤州、褒城间,自凤州起,离开故道,越凤岭,经三岔、回车、白涧,出斜谷关,入褒谷,沿汉魏褒斜道南段至褒城。唐斜谷关,在今留坝县姜窝子西侧。

散关道曾多次为北方政权统一巴蜀发挥作用,原因主要是汉中、巴蜀虽然土地肥沃、物产丰饶、人口密集,但以一个局部地区的人力和物力,实不足以与控制关中和中原地区的政权相抗衡。

刘禹锡所撰《山南西道新修驿路记》,记述自散关至剑阁的驿路难行,旅人视为畏途,历来多有修凿。本文以文字记载此路修筑经过,可以补史籍的阙文。

柳公权与刘禹锡之前交往不多,但对此人的身世、人品及诗文一点儿也不陌生,甚至心仪久矣。因书写此碑,柳公权与他有了会晤。刘禹锡,字梦得,彭城(今徐州)人。一说祖籍洛阳,自言系出中山(今河北定州),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,自称“家本荥上,籍占洛阳”。刘禹锡出生于嘉兴,其父遭遇安史之乱,举族东迁定居彭城。贞元九年进士及第,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,后入朝为监察御史。贞元末,与柳宗元,陈谏、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,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。王叔文败,坐贬朗州刺史。

在贬官期间,刘禹锡于扬州碰到了白居易,二人他乡遇故知,诗兴大作。白居易写了《醉赠刘二十八使君》,刘禹锡作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答谢,惹得朝廷宦官生气,遭贬朗州司马。刘禹锡被贬后没有自甘沉沦,吐词多讽谏,寄托幽远。蛮俗好巫,他尝依骚人之旨,创作了《竹枝词》等仿民歌体诗歌。

后来,刘禹锡被贬到和州,情况很糟糕,诗人又被当地县令屡屡刁难,甚至居无定所,半年搬了三次家,生活状况越来越差。那篇流传千古的《陋室铭》,就是这时候有感而发创作的。

刘禹锡还写过一首《酬柳柳州家鸡之赠》:“日日临池弄小雏,还思写论付官奴。柳家新样元和脚,且尽姜芽敛手徒。”这是他与柳宗元往来论书法诗中的一首。唐元和年间,书法以筋骨清劲为尊,柳宗元和柳公权同是当时书坛的巨匠。这首诗提到的柳家指哪一家?后世大多数人认为是柳宗元,也有人认为是柳公权。曾有人请教黄庭坚,他也说不清楚,只回答:“取其字制之新,而未指何人。”

柳宗元的书法师效王羲之,追溯钟繇、索靖,以章草为长,楷书外柔内刚,“大抵规模虞世南”。柳宗元书法也曾“为时所宝”,其家中亲眷亦多善书。其妻子是杨凝女儿,世称杨夫人,“善翰墨”。柳宗元伯姐、崔简之妻为唐代名媛,世称柳夫人,“善隶书,为雅琴以自娱”。柳夫人的女儿、薛巽之妻崔瑗,亦“善笔札,有书名,读书通古今”。这三位闺阁书法家,当时很引人注目。

而柳公权与兄柳公绰,更是以书法闻名于世。或许,刘禹锡诗中的“柳家新样元和脚”,不是单指哪一位或哪一家,而是指柳姓两家人,这样的解释可能更完美一些。

经多次调动,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。当时苏州发生水灾,哀鸿遍野。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,免赋减役,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,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。苏州人爱戴他、感激他,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、白居易和刘禹锡合称为“三杰”,建立了三贤堂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,十分赞赏,并赐给他紫金鱼袋。

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,任太子宾客,加检校礼部尚书,与朋友交游赋诗,生活闲适。他与白居易唱和,共创《忆江南》词牌,世称“刘白”。会昌时,加检校礼部尚书。卒年七十二,赠户部尚书,葬于荥阳。诗集十八卷,现存八百余首诗。

《山南西道驿路记》,是刘禹锡在仕途转好之时所撰。之前开成元年(836),同州连遭旱灾,他请得朝廷赈贷,放免旧债。这年秋天,他迁太子宾客、分司东都。开成二年(837)二月,应李珏之邀,他与裴度、白居易等于洛水修禊,令狐楚卒,作诗哭之。开成三年(838),文宗欲置诗学士,杨嗣复首荐刘禹锡,李珏反对此事,遂作罢。

刘禹锡撰写《山南西道驿路记》这年,已经六十八岁,比柳公权长六岁。此时,他为太子宾客,分司东都,加尚书衔。

刘禹锡性格刚毅,饶有豪猛之气,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,他确实感到了沉重的苦闷,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,但始终不曾绝望,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。

柳公权与刘禹锡几乎是同龄人,此时都到了六十开外的年纪,到了人生的秋天,他尤其赞赏刘禹锡那首有名的《秋词》: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。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。”诗篇一反传统的悲秋观,颂秋赞秋,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,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,胸怀特高,骨力甚健。

柳公权也是在这个秋天里,一笔一画地书写刘禹锡笔下的美文,思绪沉浸到了撰文者记述的情景之中。

柳公权与刘禹锡的文字笔墨在此结缘,他们也从内心深处相互致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