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公权拜师字画汤 |
作者:和谷 阅读:66人次 |
民间故事也说,柳公权小时候开始习字时,字写得很糟,但他很要强,受到私塾先生和父亲的训斥后,下决心一定要练好字。 经过一两年的日夜苦练,他写的字大有起色,和柳家塬年龄相仿的小伙伴相比,柳公权的字已成为方圆最拔尖的了。从此以后,他写的大字,得到同窗称赞和老师夸奖,连严厉的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,他感到有几分得意。 一天,他和几个小伙伴一起,在村旁的老桑树下摆了一张方桌,举行书会,约定每人写一篇大楷,互相观摩比赛。柳公权胸有成竹,很快就写好了一篇。这时,一个卖豆腐脑儿的老头来到桑树下,放下担子歇凉。柳公权厚道,出手大方,掏钱给小伙伴每人买了一碗豆腐脑儿,酸辣可口,小伙伴们吃得直吸溜。老头因为孩子们照顾了他的小生意,也乐呵呵的。老头虽是个卖小吃食的,却也酷爱书法,有点见识。他很有兴致地看孩子们练字,忍不住指指点点,说长道短。柳公权递过自己写的字,颇有把握地说,老爷爷,你看我写的字怎么样,能得几分?老头接过去一看,只见写的是“飞凤家”三个字。稍微识文断字的庄稼人也常说,会写飞凤家,敢在人前夸。意思是这三个字,笔画复杂,结体不好拿捏,轻易写不好,能写好这三个字,就可以在人前夸耀一番,以满足虚荣心了。老头觉得眼前这孩子有点可教,只是容易骄傲,便皱了皱眉头,沉吟了一会儿才说,我看你这字虽然有点眉目,仔细推敲的活,只能说写得并不怎么样,值不得在人前夸。柳公权被泼了一头凉水,听老头这么说,难免有些沮丧,微微低下了脑袋。但心里仍有点不服气,问道,那你说说,怎样写才算好字?老头也毫不客气,笑了笑说,你这字写得像什么,就好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脑儿一样,软塌塌的,没筋没骨,有形无体,还值得在人前夸吗?几个小伙伴都停住笔,仔细听老人的品评。见老头把柳公权的字说得一塌糊涂,就赌气地说,人家都说他的字写得好,你偏说不好,你有本事写几个字让我们看看!老头爽朗地笑了笑,一边收拾挑担一边说,不敢当,不敢当!我老汉是一个粗人,写不好字,但认得瞎好。可是,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!老头挑直豆腐脑担子转身离去。柳公权想了想,这话是挖苦人呢,还是真有用脚写字的人?顺口大声问道,谁用脚写字?老头拧过身,说不信你到华原城里看看去吧!开始柳公权有些生气,以为老头在骂人。后来想到老头和蔼的面容,爽朗的笑声,又不大像骂人的话,就决定到华原城里去一趟,看看谁用脚还能写好字。 华原城离柳家塬有三十多里路。第二天,他起了个五更,悄悄给家里人留了个纸条,背着馍布袋就独自翻山越岭,一路南下,往华原城去了。之前,柳公权跟着父母和哥哥到过华原城,也逛过瓷器街、中药铺子和吃食店,大概知道东南西北。这回进城,他的目标是寻找用脚写字的人,对别的没有兴趣。终于,他在北街一棵老槐树下找到了目标,树荫下挂着个白布幌子,上写“字画汤”三个字,字体苍劲有力,笔法雄健潇洒。老槐树下围了许多人,大多是看客,也有人在掏钱购买字纸。他挤进人群,到了跟前,不禁惊得目瞪口呆。只见一个黑瘦的畸形老头,没有双臂,赤着双脚坐在地上,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,右脚夹起一支毛笔,挥洒自如地在写对联。其运笔如神,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,龙飞凤舞,博得围观看客们阵阵喝彩。好心者在一旁帮忙,拾掇字纸,代理买卖。柳公权这才明白,卖豆腐脑儿的老汉没有说假话。他惭愧极了,心想,和字画汤老爷爷比起来,自己写的字真是差得太远了。写字需要双手,字画汤也许因为什么遭遇失去了双手,为了生存,在这个世界上苟延残喘地活下去,还要养家糊口,竟然练习用脚写字,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啊。运用仅有的双脚,让它开掘出特异的生理功能,把字写得如此之好,所下的功夫非常人能比,也是对拥有双手的健全人中的书法爱好者不啻是一种讥讽。这时候,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绪,袭上了少年柳公权的心头。他默不作声地蹲在一旁,等到收摊,围观者一一散去,他帮忙拾掇完摊场,字画汤老爷爷这才发现了他。便问道,孩子,你家住在哪儿,我怎么没见过你?柳公权恭敬地回答说,我是从柳家塬来的,专程来城里拜访您老人家。字画汤笑了,岂敢岂敢,我一个糟老头子,哪儿值得小公子专程拜访?没料到,少年柳公权扑通一声跪在了字画汤面前,虔诚地央求道,老爷爷,我愿拜你为师,我叫柳公权,请您收我为弟子,愿师傅告诉我写字的秘诀和方法。字画汤慌忙用脚拉住柳公权说,起来,好孩子,我是个孤苦的畸形人,天生下来没手,干不成活,只得以手代脚,靠脚巧混生活,与乞丐无异,虽能写几个歪字,怎配为人师表?柳公权一再苦苦哀求,字画汤被他的真诚所打动,便在地上铺了一张纸,用右脚提起笔,写道:写尽八缸水,砚染涝池黑,博取百家长,始得龙凤飞。字画汤对柳公权说,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。我自小用脚写字,风风雨雨已练了五十多个年头了。我家有个能盛八担水的大缸,我磨墨练字用尽了八缸水。我家墙外有个半亩地大的涝池,每天写完字就在池里洗砚,池水都乌黑了。可是,我的字练得还差得远呢!朝里写字好的,除了徐浩,要数颜真卿了。你立志书艺,得好好用心练习他们的书贴,柳公权告诉说,这二位大家的字贴我都临摹过数遍,看来还是不得要领,功夫还没下到。字画汤将写有四句顺口溜的字纸交给柳公权,他鞠躬谢过后,小心翼翼地折叠起来,装入口袋,与老爷爷告别。柳公权望着字画汤的残缺的背景,泪眼迷蒙,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华原城,一路小跑,赶天黑回到了柳家塬家中。 自此,柳公权拥有了一种精神的力量,这种力量与父母兄长给予的督促与教诲不同,更多是来自外部世界的鞭策,或者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刺激。同样是人,命运各有差异,人的潜能的发挥,其动力也更多出自心灵的自觉。天分是有的,多半却是后天的努力,不吃苦中苦,难为人上人,但是这个道理。 从华原城回来,家人见柳公权像是变了一个人,沉默寡言,只知道伏案练字。于是,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,衣肘磨破了,让母亲补了一层又一层。源自民间的传说,将柳公权顶礼膜拜于用脚写字的字画汤的事情讲得津津有味,虽然有夸大的成份,也可以自圆其说。柳公权十二岁时,其兄柳公绰二十五岁,此前后自校书郞迁任渭南县尉,正九品上。此时的柳公权不仅在书艺上大有长进,可谓质的飞跃,并博览群书,能为辞赋,出口成章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在不断体味和接受柳氏家风家学的滋养,以德行为根株,博贯经术,像一棵生机勃发的小树,在朝着天空渐渐长高。 在书艺上,柳公权初学当朝书法大家徐浩,继之临摹颜真卿,又寻根溯源,钻研“二王”书艺,遍阅历代笔法。以至多年后,逐渐形成体势劲媚的书风,自成一家,晚唐时已是鹤立鸡群。“二王”也称为大小王,指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、王献之父子。 王羲之,逸少,原籍山东临沂,后定居浙江山阴,今绍兴。王敦、王导兄弟,是东晋重要高官,是王羲之的从伯父,对书法有一定的造诣,很器重王羲之的书法势头。在伯父的夸奖之下,王羲之的名气很快传遍了朝野。 王羲之最初为秘书郎,后来担任右军将军、会稽内史,人称王右军。其性格耿直,倜傥不群,不拘礼法,后来因与位高其上的扬州刺史王述不和,耻居其下,便称病辞官,誓墓不仕,也就是在自己的祖墓前发誓以后再不当官,从此遁迹山林,论道谈玄。 之后,柳公权在阅读中得知,王羲之在少年时曾经跟他的姨母卫夫人即卫铄学习书法。在卫夫人的指导下,认真学习了卫夫人的老师钟繇的书法,得到了一手秀丽飘逸的笔法。中年游览名山大川,目睹秦汉时期书法大家如李斯、蔡邕、钟繇、梁浩的书法遗存,眼界开阔,博采群碑,改学篆书、隶书,得到了质朴丰茂的书风。暮年变法创新,罗集民间精华,综合百家的要妙,熔融章草的娴熟,改变藳行的纵逸,得到了遒逸瑰丽的书体。后人把他看成是书法的圣人,尊为书圣。 柳公权读到的王羲之法帖众多,可惜无一本是真迹,实在是遗憾,然而王羲之书法的摹本、拓本、刻本,足可以称雄千古了。楷书有《黄庭经》、《乐毅论》、《东方朔画赞》,行书有《快雪时晴帖》、《丧乱帖》、《孔侍中帖》、《姨母帖》、《奉橘帖》、《得示帖》、《兰亭序》、《圣教序》,草书有《十七帖》、《初月帖》等等。 王献之,是王羲之第七子。早年出任为主簿,后为秘书郎,官至中书令。王献之小时候就跟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,精于小楷。又向张芝学习草书,行草书法很见风神,似乎名不在父亲之下。后来,他曾劝说父亲破体,更为后人所称赞。人们把他们父子称为大王、小王。唐代张怀瓘《书断》,评其隶、行、草、章草、飞白五体俱入神,八分入能。 柳公权欲观览王献之书法作品,只见史书记载,不见流传的原物或拓片。书帖则有小楷《洛神赋》十三行,行草《鸭头丸帖》、《中秋帖》、《送梨帖》、《十二月割至帖》、《地黄汤帖》、《东山帖》、《鹅群帖》等,草书《诸舍帖》等。 少年柳公权也不例外,与凡是学习书法者一样,几乎没有一个不是直接或间接学习二王的,特别是王羲之的书法。二王的书法,奠基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人书法,他们以法度、意韵感染了一代代的书法学习者,同时也造就了他们在书法界称王称雄的地位。以至后来在宫廷生活多少年,柳公权把目光也投向了初唐四大家,即欧阳询、虞世南、褚遂良、薛稷的书法艺术。 深得李世民赏识和器重的欧阳询,由陈、隋入唐,历任弘文馆学士、封渤海县男,官至太子率更令。博通经史,编撰《艺文类聚》一百卷。书法初学二王,后遍学秦汉篆隶、魏碑,楷法劲险刻厉,于平正中见险绝,世称欧体。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,楷书碑有《九成宫醴泉铭》、《化度寺邕禅师塔铭》、《虞恭公温彦博碑》等,隶书碑有《房彦谦碑》、《唐宗圣观记》等,行书帖有《张翰思鲈帖》、《梦奠帖》等,草书有《千字文》残本。书法理论《用笔论》,堪称妙论。 虞世南,起初在陈国当官,隋朝任秘书郎,入唐后由太宗引为秦王府参军,后任秘书监,封永兴县子。性格沉静寡言,容貌柔弱,志性则刚烈。唐太宗称虞世南有德行、忠直、博学、词藻、书翰五绝。编撰第一部类书《北堂书钞》,集古籍一百六十卷。其书法学二王,圆融遒逸、外柔内刚。流传的书法作品以《孔子庙堂碑》、《破邪论序》为最著名,行书墨迹有《汝南公主墓志》,书法理论有《书旨述》等。 而褚遂良基人,贞观末年,与长孙无忌受唐太宗遗命辅政,高宗时封河南郡公,官至吏部尚书、尚书右仆射。后因反对高宗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,贬到爰州,今越南清化当刺史,一年后逝世。流传书法作品有《伊阙佛龛碑》、《孟法师碑》、《雁塔圣教序》、《大字阴符经》、《千字文》、《房玄龄碑》等。书法学欧阳询、智永、二王,融会汉隶,变隶书为楷书,使书法方圆俱备,婉美华丽。又精于鉴定二王真迹,是初唐的权威。 蒲州即今山西万荣人薛稷,是魏征的外甥,景龙中,出任昭文馆学士,睿宗立,拜为中书侍郎,参知机务,历太子少保,以翊赞功封晋国公。后因预知窦怀贞谋害玄宗事,被赐死于狱中。书法学虞世南、褚遂良,当时的人说:买褚得薛,不失其节,足见他锐精临仿。书法有《信行禅师碑》,用笔纤瘦,结字疏通又自成一家,后被宋徽宗“瘦金书”所效法,以至成为之后的宋体字和仿宋字的源头。且能画人物、佛像、树石、花鸟,尤以画鹤著名,所创屏风六扇鹤也为人传摹效仿,可惜未流传下来。 初唐四大家的书法,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楷书的风格都是清秀瘦劲,其中欧阳询楷书更为突出,并与后来的颜真卿、柳公权、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。 柳公权的揩书,学习民间字画汤的奔腾豪放,学习颜体的清劲丰肥,也学欧体的开朗方润,也学宫院体的娟秀妩媚,为自成一家的柳体书法积累了丰厚的滋养。 少年柳公权,临摹了历代和当朝诸多书法家的字帖,逐渐掌握了各家各派的笔墨特点,也略知一些书法家们不同的人生际遇和轶闻趣事。对父母和兄长以及私塾老师所讲的社会、历史、政治、军事、人生、艺术等等理念,无疑是在他日后的履历中不断消化的。 从五岁学书,到长达八十多载的漫长岁月中,柳公权除了在宫廷中供职的生存手段外,从来没有离开过对汉字书写方式的追索。书法成了他的生命,成了他终生为之痴迷的手艺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生存环境的改善,宫廷生活的优裕,学养的不断积累和沉淀,柳公权对中国汉字的渊源必定有一番深入的探究。 从上古时期的结绳记事,到西安半坡母系氏族公社陶器的刻符,是为文字的起始。仓颉造字,乃中国文字史之先河。《史籀》十五篇,周宣王太史作大篆,建武时亡六篇矣。史籀篇者,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,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。这些只言片语的记述,记录了又一次文字变革。这一时期正处于西周王朝的兴盛时期,文字改革的主持者是周宣王姬静,由史籀具体负责组织实施。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,史籀到底是人名还是官职称谓,后人均有说词,已无关紧要。由此创制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种书体“大篆”,即“史籀大篆”。 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,文字异形,不但各国的文字有差异,甚至一国之内的同一字的写法也多种多样。比如“马”字,在齐国有三种写法,在楚、燕和三晋也各有两种写法。又如“安”字,在三晋有四种写法,而在齐、楚、燕各国又不尽相同。书同文字,是秦始皇主持的中国文字史上的重大改革,对文字异形进行规范,推出了丞相李斯《仓颉篇》、中车府令赵高《爰历篇》、太史令胡毋敬《博学篇》三部字书。 东汉时期,许慎《说文解字》对秦书八体作了概括: 一曰大篆:广义的大篆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、金文、史籀文和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除秦以外的六国的古文,狭义上单指籀文。 二曰小篆:如上所述。(唐代李嗣真《书后品》赞曰:小篆之精,古今妙绝。秦望诸山及皇帝古玺,犹夫千钧强弩,万古洪钟,岂徒学者之宗匠,亦是传国之遗宝。) 三曰刻符:此类篆体专刻于符节上,因系用刀刻在金属上,不能婉转如意,故笔画近于平直,形体近于方正,现存有阳陵虎符上的文字即是。 四曰虫书:也称鸟虫书,篆书中的花体。秦以前就有这种字体,大都铸或刻在兵器和钟镈上。往往用动物的雏形组成笔画,似书似画,饶有情趣。也书于旗帜和符信,而汉代不乏鸟虫书入印的实例。 五曰摹印:也称缪篆。其实是汉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体。形体平方匀整,饶有隶意,而笔势由小篆的圆匀婉转演变为屈曲缠绕。具绸缪之义,故名。 六曰署书:也称榜书。(清代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载:检者,书署也,凡一切封检题字,皆曰署,题榜曰署。) 七曰左书:也称史书,佐书。也即秦古隶。(称之为佐书,段玉裁认为:其法便捷,可以佐助篆所不逮。近来有学者首先认为隶书之名隶,是起于徒隶所书;其佐书之佐,或是起于汉代职掌起草和缮写的低级官吏书佐所书而名。) 八曰隶书:为中国文字由古体转为今体的重要里程碑。隶书的创制者是官狱职员,其原因是官狱职员的文字工作太繁重,简约文字则能减轻他们的文字工作量,简约文字的结果是隶书诞生。隶书早在战国时期的各国民间已经萌生,王次仲和程邈进行了隶书的整理和规范工作。 秦上谷郡今河北怀柔人王次仲,年少好学,喜好天文、术数、哲学研究,隐居庸山中,不为禄仕。鉴于仓颉所造的古文难于掌握,年次弱冠时就立意改造,“更为隶法,简略径直,急速即可成章。时秦方燔书,废古训,官狱多事。得次仲所易书,大喜。遣使三召,次仲皆辞不至。始皇怒,因令程邈增损其书行之”。 程邈,字元岑,下杜今西安南郊杜城村人。程“始为县吏,以罪系云阳狱中。得令后,覃思十年,益小篆方圆而为隶书,凡三千字。奏之,始皇善之,用为御史。以其书为可施诸徒隶,最便者也,故谓之隶书云”。隶书的创作目的是为了“赴急”,则多用于日常事务的处理。书同文字的标准,许慎说“罢其不与秦文合者”。统一前六国各自应用文字中凡与秦文一致的文字继续使用,凡不与秦文一致的文字一律作废,停止使用。先秦文字分成籀文与古文两大派系,秦国用的是籀文,六国用的是古文。既然古文与籀文同源于殷周古文,秦人在继承周文化方面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,西土的古文(籀文)比东土的古文还要古。也就是说,西土的秦文字较之东土的六国文字在继承周文字上更正宗。 由此看来,就不仅仅是政治的原因,其中还有一个中国文字的继承问题,即正宗性选择问题。中国文字是朝着易写、易识、易记的方向发展。文字是共同语言中的书面语言,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基础。书面语言与声音语言相比,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保真性和持久性,其复制起来也比声音语言方便、简单、省事,其传播效果比起声音语言更优越。书面语言也就成了文化传播发展的主要形式。中文中的最小组成单位不是单字,而是组成单字的基本笔画有八种,即横、竖、点、撇、捺、提、折、钩,称之为“永”字八法。或为横、竖、点、撇、捺五种,其它笔画均可以视为基本笔画的组合和变形。自幼在京兆华原长大的柳公权,从起根发苗的“一”字临摹始,踏上了一条钻研中国文字嬗变源流从而求索汉字书写艺术的不归路。他经常看人家剥牛剔羊,研究骨架结构,从中得到启示。他还注意观察天上的大雁,水中的游鱼,奔跑的糜鹿,脱缰的骏马,把自然界各种优美的形态都熔铸到书法艺术里去。 柳公权在日后漫长的书法修炼中,深切体悟到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。它不是单纯的语言符号,而是形意结合的语言文字,通过它的形可以联想到它的意,根据它的意又可以联想到它的形。其奥妙无穷,完全可以信赖地交付自己毕生的心血,是值得的。 |